灵魂拷问: 车企转产口罩是“不务正业”吗?

上周,废话不多说、闷声干大事的五菱上了微博热搜。上榜理由:疫情当下,硬核五菱秋名山急转弯、500码加速度生产“口罩”,76小时内完成了首台“口罩机”的生产下线,并将首批50万只口罩捐赠给柳州政府,用于发放给基层困难群众和一线抗疫工作人员。低调的五菱没想到此事居然把自己推上了微博热搜,而它朴实无华的回答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或者说,祖国需要什么,什么就是我的业。

掌声响起来,持续不要停……btw,开始卖菜的巨无霸中石化,此处的掌声,你可以共享。

相信对于正在阅读本文的每个人,在我们已然度过的生命刻度轴上,2020年的春节,异样的有些不同寻常。当然,猪也一样,本以为自身“肉价”势必毫无悬念地霸占整个春节年货市场,结果空降的新冠肺炎病毒,被迫让自己把风头悉数出让给了一个本用来防花粉和雾霾的产物——口罩。

2020年的初春,新冠给了口罩一个全新的定义——国家战略物资。由于疫情的波及半径和扩散速度甚是野蛮,我国即便是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的口罩及呼吸防护相关企业多达16594家,口罩日均产量超过2000万只,总年产量可谓统领半个宇宙。但在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成为“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口罩需求日增万倍,哪个国家也扛不住,势必陷入不同程度“一罩难求”的困窘之地。此时的口罩,说它是“纸黄金”,不为过。

从漠然到关注、从焦虑到恐慌。可以说,每日疫情的数据变化牵动着全民的情绪波动。朋友圈的塑料转发并不能解决国难当头的棘手问题。全球的口罩抢购和脱销是现状,任何国家的口罩储备和日均产量均无法满足疫情期的特殊供应。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此时,一个来自车企的举动冲顶了微博热搜#五菱口罩#。从初建想法、召集精英、设计构图到产品交付,五菱仅用了76个小时,便下线了自主生产的首台全自动“五菱牌”口罩机。随即开始24小时不间断轮班作业,又花了7天,完成了从零到一百万的口罩交付,日均产量从50万只提升至200 万只。

作为一家车企,特殊时期突然“变道”生产口罩,你可能会质疑它啥钱都赚,可人家“光速”下线的首批口罩只送不卖,直接交付柳州政府统一调拨。好,那它第二批口罩总可以 To C 去卖了吧?No No ,这并不是五菱口罩的生产本意。五菱紧接着又做了一件“神助攻”的硬核事件,连夜开始打造首批智能移动测温车–在宝骏E200和新宝骏E300的车身基础上,增加了AI探测、红外测温系统,可对大面积人群进行智能人脸识别,实现2米距离内精确测温,发现发热个体后,秒级锁定发热对象并发出语音预警。

稍做功课的朋友或许知道五菱的行事风格中向来都有一种闷声干大事的硬核基因。从上世纪的拖拉机、木炭车,到现如今的战略物资口罩、黑科技测温车,造什么,对五菱这个“全能”选手来讲,没有区别。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故事,可以从上世纪30年代讲起……

五菱的前身-柳州动力机械厂

1928年,桂系领袖李宗仁修建了柳州机械厂,开始组装飞机,制造步枪和手榴弹;

1933年,广西遭遇封锁,石油匮乏,不烧油、烧炭跑的时速40公里/小时的木炭车应时而生,成为战时大后方的主要运输工具;

战争爆发,柳州机械厂鼓捣出广西第一台战机“朱荣章”号参与抗战;

40年代初,湘桂、黔桂铁路相继开通,柳州作为中国西南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实力与日俱增。

1958年10月,逐渐壮大的柳州机械厂被批准在河西村扩建,动力车间单独成厂,成为柳州动力机械厂,主要生产船用发动机,这,就是五菱汽车的前身。

欣赏过五菱的制造履历,你会发现:飞机、步枪、炮弹、汽车……,没有单向的制造轨迹,也无垂直的制造产品。它的制造逻辑通俗易懂#人民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

下面就来聊聊五菱制造木炭车的事:

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
大企业该有大担当

1927年夏天,广西汽油紧缺。随后,蒋桂战争爆发,缺油导致新桂系在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全面陷入被动。于此背景下,柳州工业史上发生了一件值得载人史册的大事件:研制木炭汽车。军阀混战后,资源奇缺油价飞涨,于是,以木炭燃气机替代汽油机作为汽车动力的试验应需出现。广西,作为最不缺少森林资源的省份,自然铁了心地想要生产木炭车,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柳州机械厂的担子上。

1933年,柳机重金请来了炭汽炉发明人汤仲明先生,并在广东、香港、英国招募了一批技术精英,开启了以木炭为燃料的车用木炭燃气机的研制工作。当时,柳机厂内刚好有一辆报废的美式军用卡车,于是,试制组将其拆去油箱、油管、化油器,只保留发动机和车桥,并在车后装上铁架,安置了木炭燃气机进行试制。研发过程中,随着外聘专家的聘期已到和陆续撤离,“洋专家走了,本土专家行吗?”的灵魂拷问牵动着敢为人先的柳州人,而此时的柳州展现出的“牛气”爆发,经过夜以继日地钻研和奋战,木炭车的技术难题,奇迹般地被最终攻克。

汤仲明
中国近代科学家、重庆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

试制成功的硕果乐坏了李宗仁与白崇禧。正常来讲,当时广西每年汽油进口总量约为100万元,使用自主研发的木炭车,可减少过半成本。

1933年12月31日,柳州人把木炭车开进了南宁,李宗仁亲自书写“木炭车”三个大字,挂在车头,自己坐在车上,绕行南宁一圈,全城市民涌入街头,争相观摩广西首台汽车的风采。

当你在想木炭车是怎么驱动的时候,是不是以为它力大出奇?其实木炭并不是直接产生动力的燃料,整个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图:

木炭在一个特制发生炉里经过一系列程序生成煤气,然后让发动机得以燃烧煤气驱动车辆。每天发车前,驾驶员需用油棉引燃木炭,先烧上10分钟左右,然后摇动鼓风机进行启动。上部的木炭淋有少许水分,由于顶部的锅炉盖在正常工作时是密封的,高温密封加少量的氧,反应成一氧化碳气体,经罐内生铁造的炉胆管道,进入储气罐再送到发动机里和适量的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也就是煤气),然后导入发动机工作。木炭车一般从点炉到启动需40-50分钟。行驶中,还要添料、捅炉、掌握木炭燃烧程度,司机和助手每天工作相当辛苦。

木炭车行驶速度慢,载重能力差,主要用于普通客运。当时,由市区发往百多公里以外邻县的班线,每天只能行使一个单程。由于车辆老旧,汽车中途抛锚现象时常发生。特别是遇到上坡路段,车还经常熄火,需旅客帮助推车。有时木炭烧完,还要发动旅客下车拣柴禾、树枝充做燃料。一趟行程下来司机和乘客基本都是灰头土脸,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有车就已然是人生赢家。

后来,木炭车随着我国油田的发现和兴盛,逐渐退出市场。但它的发展史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核心技术和生产力是大国重器,国强定需自力更生实现自救和兴盛。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是硬核五菱一直在践行的事,而它,真的与钱无关。撕去五菱车身上那布满电话号码的车身广告,背后是一个个朴实搏命的百姓故事,有的布满老茧,有的浸满汗液。而当下全民经济陷入停摆的中国,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度挑战系数10.0的障碍赛道,我们要习得“五菱小钢炮“的漂移规则,那就是不空喊口号,不隔岸观火,废话不多说,闷声干大事,祖国缺什么,我就造什么。随时变道超车,超且超得漂亮,凭此硬核技能,打赢这场全民战役。

你选择田园还是墓地,就此把生活过成悲剧还是传奇,选择权和答案都在你手上,好了,请举牌!

你猜,硬核五菱下一波会造什么?它会不会撕去车企的标签,成为真正的#中国制造#?

参考资料:

苏小七,《让柳州“封神”的不是螺蛳粉 而是一个三线城市的工业逆袭》,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王亮,《随新中国走来 五菱品牌发展历史回顾》,汽车之家社长,《今天我要吹爆五菱》,公众号:电动车公社(微信ID:EVgongshe)